鹽場的風(fēng)裹著咸腥掠過灘涂,在板結(jié)的鹽堿地上,總有一抹抹嫩綠倔強地生長。徐徐菜、海英草、蒲公英,這些被鹽鄉(xiāng)人親昵稱作“灘涂珍寶”的野菜,用柔軟的莖葉與苦澀的鹽堿對抗,在歲月里熬煮出獨屬于鹽場的清鮮滋味。
早春的灘涂還泛著白花花的鹽霜,徐徐菜便頂破凍土冒出頭來。它們貼著地面生長,鋸齒狀的葉片像攤開的手掌,葉片表面覆著一層細(xì)細(xì)的絨毛,摸上去毛茸茸的,仿佛裹著一層抵御咸澀海風(fēng)的薄紗。老輩人說,徐徐菜性子“皮實”,最擅在鹽堿夾縫里扎根,哪怕被潮水漫過,只要日頭一曬,又能挺直腰桿。清晨薄霧未散,采野菜的人們挎著竹籃踩著泥濘尋去,指尖掐住鮮嫩的莖葉輕輕一折,“啪嗒”一聲脆響,帶著海水氣息的野菜便落入籃中。
海英草則是鹽場的另一重驚喜。它們一簇簇聚在鹽蒿叢里,深綠的葉片厚實飽滿,葉脈間藏著淡淡的紫紅色紋路,像被夕陽浸染過的晚霞。海英草喜咸濕,越是靠近鹽池的地方,長得越精神。退潮后的灘涂上,它們頂著露珠在風(fēng)中搖曳,葉片表面凝結(jié)的鹽晶在陽光下閃爍,宛如綴滿碎鉆。鹽工們收工路過,順手薅上一把,回家用開水焯去苦澀,拌上蒜泥和香醋,酸辣爽口的滋味,最能消解整日勞作的疲憊。
待到蒲公英撐起小傘,鹽場的春天便到了盛時。金黃的花朵星星點點綻放在灘頭,宛如撒落人間的小太陽。鹽場的蒲公英與別處不同,莖稈壯實,葉片寬大,許是沾染了海水的養(yǎng)分,連絨毛都透著股韌勁兒。孩子們總愛追逐著蒲公英奔跑,鼓起腮幫子吹散傘狀的種子,看它們乘著海風(fēng)飄向遠(yuǎn)方。而大人們更愛采擷鮮嫩的蒲公英,洗凈后裹上面粉上鍋蒸,淋一勺熱辣辣的蔥油,或是曬干了煮茶,微苦回甘的茶湯,最能解鹽場人舌尖的咸澀。
這些野菜,是鹽場人餐桌上的???。主婦們各有巧思:徐徐菜剁碎了拌進(jìn)玉米面,貼成金黃酥脆的菜餅;海英草曬成干和五花肉一起包成包子,葷香中浸潤著野菜的清爽;蒲公英的花則拿去泡酒,琥珀色的酒液里,漂浮著細(xì)碎的花瓣,抿一口,春天的氣息便在舌尖炸開。鹽場的老人常說,這些野菜都是老天爺賞的,既能填飽肚子,又能祛除濕氣,是鹽場人對抗海風(fēng)咸霧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暮色降臨時,鹽場的炊煙裹著野菜香升起。徐徐菜在鐵鍋里翻炒的滋滋聲,海英草焯水時蒸騰的熱氣,蒲公英茶在陶罐里翻滾的咕嘟聲,與遠(yuǎn)處鹽池的波光、歸巢海鳥的鳴叫交織成曲。這些在鹽堿地上倔強生長的野菜,早已融入鹽場人的血脈,成為歲月里最溫暖的牽掛。無論離家多遠(yuǎn),只要想起那一口帶著咸鮮的野菜香,便知,那是鹽場在呼喚游子歸來。(埒南制鹽 邱利民)